中国面膜行业370亿市场面临产业升级 国家监管体系全面覆盖

现代面膜自1988年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已经发展近33周年,也从刚开始的奢侈品变成了现在大众的日用品,同时面膜市场规模也达到了370亿元。但随着面膜市场日益壮大和成熟的过程,面膜行业从业者却发现面膜行业越来越难做了,各类品牌面膜层出不穷,整个面膜行业的产品标准和价格成本模糊不清,一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用劣质产品扰乱整个行业的产品信任体系和价格标准。面对现在的行业情况下,整个行业的产品升级刻不容缓。

监管升级。2020年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化妆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费陷阱》,对于面膜行业进行了明显的区分。

普通面膜:具有保湿、清洁、滋润等功效的产品,上市前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或者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非特殊用途化妆品面膜。

特殊用途面膜:具有祛斑美白等特殊功效的产品,上市前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注册的特殊用途化妆品面膜。

医用敷料(药监局明确规定不能以面膜命名):医用敷料凡是声称无菌的,其管理类别最低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其主要的作用会在注册证上有详细的描述,一般面膜型的多用于促进促进创面修复、缓解皮肤炎症、对痤疮愈后、皮肤过敏、激光光子等微创术后的护理。国产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需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注册。

监管程度意味着准入门槛,监管越严格相应的产品质量也就越有保证,同时相关的产品竞争力度也是最小的,就上述三层产品而言,作为医疗器械的医用敷料是监管最严格的,其产品上市不仅需要在相关部分注册登记,同时还需要提交相关注册检验报告。

市场升级。随着公众的消费升级,医疗美容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各种激光治疗、护肤项目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医疗美容之后,由于术后的皮肤敏感、刺激的影响,一般常规的面膜得不到用户的满足,于是在主治医生的推荐下,开始尝试使用医用皮肤敷料,用于术后和敏感皮肤的日常护理。由于使用后效果显著,用户对于皮肤敷料形成相应的产品需求,主要用于日常皮肤的紧急修复、和敏感皮肤的日常护理。各类面膜产商也在跟进市场进行产品升级,但由于行业监管问题,普通面膜不具备任何促愈、护理的功能,各大品牌商寻求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产品升级往医疗器械类产品升级,但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的周期长,证书注册和临床试验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各大品牌产商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产品升级,这意味着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市场空白。短期内解决的办法的不过两种:一种继续维持现有品牌经营,同时自身开拓医用敷料的研发和申报。二就是直接寻找相关的医疗器械企业进行注册证贴牌生产,快速进行产品迭代升级,培养品牌忠诚度用户,同时自身也开始走器械相关的产品研发和注册,同时对于整个美妆市场也是一种新的开拓。

在面膜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监管部门加大行业的监管,通过能否使用“面膜”的字样将妆字号和医用敷料分隔开来,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器械敷料的一种保护。避免准入门槛低的普通面膜在宣传上混淆消费者试听,破坏消费者对医用敷料行业的信任度,同时加强对于行业的监管程度,促进整个面膜行业的升级。

×

关注PCE

扫描二维码,关注PCE